人才培养 |
研究院采用课题负责人(PI)制。科研教学岗人员将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一批具有相当于(国内)副教授以上职位和国际合作经验的学者成为各个研究所学术独立的PI。他们的人事关系隶属于研究院,同时将在专业领域最契合的学院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 研究院通过双向选择、自由流动、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共同申请大项目、高水平国际合作等机制吸引来自相关学院教职人员团队加盟。这些PI们及其团队成员的人事关系仍隶属于学院,但在研究院开展所有科研活动,同时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在研究院工作的所有PI们率领各自的研究小组,围绕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领域,根据具体课题的需要灵活组成交叉学科协同攻关项目组。他们的经费将通过申请国家、省市或企业研究基金来解决。研究院考核他们的科研业绩,学院考核其教学业绩。此外,研究院还将从国内外招聘多名兼职教授,以便大力促进高水平国际合作。 每个研究组每年可以招聘2-3名具有奉献精神、数理基础扎实、科研潜力大的博士后或专职科研人员。PI们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围绕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领域,帮助他们找准科研方向和突破口,尽快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独立申请科研经费和指导研究生的骨干力量。在五年内力争从研究院产生十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每个研究组每年将招收至少二名以上硕士研究生,争取招收一名博士生。在初始阶段,研究生们都将经历系统的数学、物理、力学、物质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系统工程、软件设计、并行计算、大数据和文献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训练,参加高等专题研讨班等。必修课将由国内外相关专家共同担当,从而实现学生们不需出国也能得到一流水平的训练。第二年后,研究生们将围绕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研究,要特别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研究生要求在国际SCI相关重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三篇高水平原创性论文。另外也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申请国内外的奖学(研)金,为他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积极牵线搭桥。这些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从一开始就在多学科一体化的研究环境下成长,将更适应交叉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研究院将以“工匠精神”打造和培养技术研发型团队。他们是基于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在保障学术创新团队成果工程化需求的前提下,绩效部分的工资将采用更有激励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灵活薪酬体系,吸引一流的“工匠”自愿地凝聚在研究院的科研平台上。总工程师、技术总监、软件构架师和高级工程师主要从国内外相关先进企业和科研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特殊技能的技术骨干中引进,同时也支持和鼓励国内外大学有志于前沿技术转化的教授兼职。除了国内外公开招聘以外,技术研发团队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将主要从青年专职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本科实习生中培养。 |